背景:              字号:   默认

第二百五十四章【一代女皇】(1/1)

唐朝那些事儿 !一个贵为皇后竟然造谣生事,有失体面;一个身为贵妃却没有贵妃的样子,不可理喻。唐高宗对这两个女人非常失望,再看看武则天的成熟内敛和极具涵养,唐高宗就纳闷了,同样是自己的女人,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结果,唐高宗把武则天当成了自己手心的宝并独信武则天。(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

虽然是二打一,但武则天的反击策略玩得相当成功,她暂时小胜一场。但若想从根本上击倒王、萧二人,武则天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和王、萧二人比起来,她的势力还很弱,暂时还斗不过她们。

也许,你会说,有唐高宗啊,没什么好怕的。但武则天心里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尤其是身为皇上的男人。李治现在很宠爱她,并不代表永远宠爱她,当她人老珠黄时,李治还会把她捧在手心吗?所以,李治不可靠,也靠不住。

后宫中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如果被王、萧二人打倒,自己会死得很惨。与其等死,不如先把她们打倒在地。

对敌人的怜悯就是对自己残忍,生性争强好胜的武则天准备出一记重拳,把敌人彻底打趴在自己脚下。

如果真能把王、萧二人打倒,那么皇后之位就非武则天莫属了。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系数颇高,如果搞砸了,就会把她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武则天是个积极进取的人,她从来都不会因为困难而皱一下眉头。既然被逼到这个份儿上了,只能殊死一搏了。

此时。等待机会也许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所以。武则天准备制造机会,制造一个足以打倒王、萧二人的机会。

擒贼先擒王。只要打到了王皇后,萧淑妃也就蹦跶不起来了。武则天全力寻找着王皇后的破绽,但这个稳重端庄的女人除了不能生育和说说武则天的坏话外,找不到任何致命的过错。这让武则天有些无奈。

不过,人总会犯错,王皇后也不例外。想冤枉一个人,罪名总是可以罗织的。何况被武则天盯上的人,是没路可逃的。

永徽四年(653年)末,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11年后被她追封的安定公主。李治非常喜爱这个女儿,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对武则天也更加宠爱了。

本想击垮武则天,没想到武则天因为生育了女儿而抬高了身价,这让王皇后非常郁闷,极度不爽。

自己怎么就不能生育呢?老天给了自己母仪天下的名分,却剥夺了自己做母亲的权力。既然不能两全其美,为何就不能让自己选择呢?如果可以选择,自己宁愿做个母亲。

也许是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自从武则天生下女儿后,无儿无女的王皇后就有了一种想去看看的冲动。她虽然知道自己和武则天不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武则天发难的借口。但去串门还能惹出什么祸端吗?王皇后思前想后,觉得此行不会有问题。最终,他还是忍不住要看看这位新诞生的小公主。

都说冲动是魔鬼,王皇后必将为自己的冲动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武则天的狠毒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

在安定公主出生后不久,王皇后便来到武则天的住所看视胖乎乎的小公主。恰好武则天不在。小孩儿的确很可爱,她忍不住在小公主脸上摸了几下。王皇后走后。武则天就回来了。当她得知王皇后来过后,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一条毒计随之产生了。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错失了,下一个机会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但虎毒还不食子,看着活泼的小女儿,武则天犹豫了。不过,她只是犹豫了一下,接着便捂死了小女儿,并给她盖好被子,好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过一样。

过了一会儿,李治也来了。武则天满脸堆笑,走到床前去抱公主,揭开被子后,便惊慌失措地大哭起来。

好好的,哭什么?李治纳闷了,当他发现安定公主已经没有呼吸后异常愤怒。这下,王皇后就成了唯一的犯罪嫌疑人,武则天见阴谋得逞,又抽泣地把王皇后的罪状诉说了一遍,声称是王皇后杀死了安定公主。

这是什么人啊,自己不能生育,还要来谋害朕的亲生骨肉,这样恶毒的女子根本就不配当皇后。

从此,王皇后的形象在李治心中大打折扣,他开始开始憎恨起这个披着羊皮却有狼一般恶毒心肠的女人,并产生了废她的念头。

其实,安定公主之死是个未解之谜,史书上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有两个版本:一是武则天为了争夺皇后的位置,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二是安定公主暴病而亡,武则天嫁祸是王皇后杀死幼女。

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至今人们仍争论不休。不过,说安定公主暴病而亡,王皇后恰巧赶上了,结果被冤枉陷害,多少有些牵强。因为这也太巧了,王皇后点儿也太背了。

相对来说,第一个版本反倒比较现实。有道是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在政治斗争中,很多人都莫名其妙地成了牺牲品。为了铺平通往皇权的道路,可怜的安定公主成了被遗弃的棋子。对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来说,这太不公平了,但她没有选择的权力,只怪自己生在了帝王之家,如果有来世,只愿她能出生在一个寻常百姓家。

再看王皇后,她的对手是武则天,如果杀武则天还能说得过去,对一个手无寸铁,还在襁褓中的孩子下手,她没有动机。再说,光天化日之下。在守卫森严的皇宫杀人,这无异于自杀。王皇后还没有蠢到这种地步。

这些都不重要了。关键是王皇后嫌疑最大,她百口难辩。李治相信安定公主的死就是王皇后所为。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但她的内心却非常不安,只能为安定公主祈祷冥福的方式来祈求老天原谅自己这种残忍的行为,慰藉自己永远不得安宁的良心。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踩着自己幼小女儿的尸体往上爬,不少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对此,各人尽可依自己的理解去作判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已经拉开了废立皇后之争的序幕。

如今已经和王皇后、萧淑妃彻底闹僵了,继续屈居在这二人之下。这不是武则天的风格。如果想爬到皇后的位置上,必须取得朝中重臣的支持。在武则天看来,最关键的是要打通长孙无忌这个环节。因为这个人既是国舅,又是顾命大臣。如果他点头了,就会减少许多阻力。武则天幻想着取得长孙无忌的支持,于是,她拉着唐高宗李治到长孙无忌的府第登门拜访。

虽然贵为皇帝,但既然是求人办事,总得有所表示。唐高宗破格提升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文散官名。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另外,还赐给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

皇帝赏赐,这是对臣子的一种肯定和赞赏,长孙无忌非常高兴。

在酒酣耳热之际。唐高宗叹息一声道:

“莫大之罪,无过绝嗣。可惜王皇后无子。”

唐高宗的意思很明确。暗示长孙无忌,希望他能同意废王后而立武氏。

长孙无忌也不傻。他自然领会了唐高宗的深层意思,也明白了皇帝这次封官、厚赏的真正用意。但废立皇后是国家大事,牵涉到各方的利益,必须慎重再慎重。于是,长孙无忌估计打岔,顾左右而言他。

真是个老油条。

唐高宗和武则天碰了钉子,感到无趣,只得怏怏而归。

面对顽固的长孙无忌,唐高宗非常恼怒,但也奈何不了这个人,只好忍气吞声,把自己的心事暂且搁下。可武则天咽不下这口气,她还不死心,又让生母杨氏出面,到长孙无忌府上祈请,也是无功而返。接着,又让许敬宗说事,结果也碰了一鼻子灰。

这下,武则天清醒了,除了唐高宗的宠爱,自己没有什么过硬的后台,根本指望不上得到这些望族遗老的支持。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于是,武则天丢掉幻想,她要用好唐高宗的宠爱这张牌,凭自己的机智,实现当皇后的梦想。

再看李治,虽然贵为皇帝,但碍于宫廷中各方势力的掣肘,不能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当上皇后,他内心也是极度不爽。

既然直接做皇后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升一级总可以吧。武则天当时的职位是昭仪,距离皇后近一点的职位有“贵、淑、德、贤”四妃,但这四个职位已经满员了。

为了尽可能减少阻力,唐高宗在四妃之上再加一妃,起名为“宸妃”,也就是皇帝的妃子,意思是只有武氏才配为高宗的妃子,这样一来,武则天距离皇后就只差一步了。

可以说,这是唐高宗的一个创新,既没有损害其他妃子的利益,又提高了武则天的地位,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但同样引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宰相韩瑷和来济拼命反对,说后宫内职古有定制,新设宸妃会破坏大唐帝国的礼仪。(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

唐高宗不想因此惹来更多的麻烦,就取消了宸妃的封号。武则天虽然对韩瑗和来济恨之入骨,但也没办法。就这样,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

笑里藏刀李义府

俗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体的力量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实现梦想,必须要找一些帮手。

在外廷,因为父亲去世早,武则天没有什么根基,缺少一批朝臣呼应,很难对付顽固坚持保王皇后立场的长孙无忌集团。

即使有皇帝的面子,像长孙无忌这样的重臣也不买武则天的账,还会有人站在武则天这一边吗?答案是有。就在武则天一筹莫展之际。有一个叫李义府的官员主动请缨为她摇旗呐喊。

李义府,唐代瀛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出身寒微,有辞学。善为文。贞观年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义府对策擢第,遂授门下省典仪,从此走上仕途。后又升监察御史,并在晋王府兼职。与《水浒》中的高俅一样,李义府的运气出奇地好,晋王李治升为太子,后来即位为高宗。他也跟着一路加官晋爵。

在《新唐书.奸臣传》中,李义府排行第二,说来他也是初唐有名的白脸奸臣了。电视剧中的奸臣往往被形容得猥琐不堪。李义府恰恰相反,他生得眉清目秀,温文尔雅,是出了名的美男子。

有个成语叫“笑里藏刀”,说的就是李义府。你千万不要被外表英俊的他所迷惑,如果和他推心置腹地交朋友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李义府最擅长的就是不露痕迹地算计人,让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李义府外表柔和。但害起人来却心黑手狠,他的性情行为就和猫相似,所以人们又送他一个外号叫“李猫”。

李义府的人品虽然不好,但他才华出众。诗风清丽,有典型的初唐风范。《大唐新语》指斥张怀庆生吞活剥,举出的证据就是剽窃了李义府的诗。另外。他与太子司议郎来济都以文章翰墨扬名,时号“来李”。虽然他的为人让人嗤之以鼻。但当我们读到“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这样柔媚清丽的诗句时,不得不佩服他的文学才华。

初唐时选官讲究德才兼备,李义府虽然颇有才华,但在品德方面差一大截,所以,和他同时扬名的来济都已经做到了中书令(正三品),而他还只是区区一个中书舍人(五品),兼修国史,跟许敬宗是同僚。

李义府的才气与来济不相上下,职位却没人家高,内心自然郁郁难平。他不满足于现状,做梦都想着往上爬。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李义府得罪了连皇上都让三分的长孙无忌,这铁定是没好果子吃了。果然,长孙无忌有意将他贬出长安,到偏远的剑南做壁州司马(五品官),也就是调到今天的四川省工作。虽然是平级调动,但到远离京城的四川工作,就相当于是降级了。

再说,在唐前期,人们普遍看重京官,看不起地方官。在京城混,接触皇帝的机会多,没准就能中头彩;做地方官,山高皇帝远,即使你文采过人,谁还能记得有你这样一个人啊,升迁的机会几乎为零。

本来梦想着升迁,没想到却要被下放到地方为官。李义府自负才高,野心颇大,打死他也不愿意去地方当官。面对这个巨大的打击,他顿时慌了手脚。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李义府实在是没辙了,便去找好朋友中书舍人王德俭想办法。

在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王德俭这样说:“皇上非常宠爱武昭仪,本想立她为后,只是担心宰相不同意,所以这个提案被搁浅了。如果你能挺身而出,上表请立武昭仪为皇后,皇帝肯定龙颜大悦,你说不定就可以转祸为福。”(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

在这里,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行政程序,任命诏书由中书省起草,然后转送门下省审核。由于职务之便,李义府提前知道了关于自己的这个任命。必须在任命生效之前搞定这件事,否则说什么都晚了。

和长孙无忌对抗,这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连壁州司马也没得做了。但高风险才有高回报,如果皇帝李治能站在自己这一边,没准就会因祸得福。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一旦出京,想要翻身比登天还难。既然如此,还不如搏上一搏,幸运的话,就能争得一个好前程。

为了讨好皇帝,保住官位,李义府立即飞速写好表章,趁王德俭在宫中当值之日,深夜叩阁上书,直达天听,恳请皇上废王皇后而立武则正为立后之事烦恼的李治和武则天因为找到了支持者而大喜过望。看来官员并不是铁板一块,李义府的出现让武则天更加确信自己一定能打赢这场夺后之战。

李治立即传召李义府,勉励他再接再厉,并赐珍珠一斗,留任原职。长孙无忌对此没什么异议,因为他也不敢违抗圣旨。第二天,武则天也亲自派人慰问李义府。不久,李义府又被提升为中书侍郎(仅次于中书令的副长官)。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上书便改变了李义府的一生,他的春天就这样来了。

一子落下,满盘皆活。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举动告诉群臣:支持武则天就意味着升官发财。毫不讳言,大多数为官者都想爬到权力的巅峰,拥有更多的财富。所以,一批官僚很快就集结在武则天的周围,比如,卫尉卿许敬宗、中书舍人王德俭、御史中丞袁公瑜、御史大夫崔义玄,等等。在这些人中,许敬宗因为年龄最大,官阶最高,成为了领军人物。

许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少有文名,隋大业中,举秀才。他是王德俭的舅舅,和长孙无忌是一代人。他的经历非常坎坷,仕途起起落落。当年的同僚都已经手握大权,而他只是个卫尉卿(三品官),负责皇帝车马的事务性官员,没什么实权。在这个多事之秋,许敬宗凭着自己半生从政的直觉,决定站在皇帝的一方支持立武则天为后,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就这样,武则天在外廷拥有了以许敬宗和李义府为核心的势力,她的皇后之旅开始出现了转机。(未完待续。。)

先看到这里,把此书加到书签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他们都在读: 超级制服废柴倾城,王爷太腹黑易鼎神棍出没名门新欢界帝传